太欣新材料科技前海母基金靳海涛:未来的黄金时代比过去的黄金时代更伟大

发布时间:2025-04-09 14:14:42    浏览:

[返回]

  驰骋江湖多年的靳海涛,有一个响亮的外号——创投界“南帝”。这与他长达25年的从业经历密不可分。2004年靳海涛临危受命,担任深创投董事长,等他退休离任时,深创投的管理规模翻了近10倍,达到1500亿左右。后来他又创办了前海母基金,成为国内母基金事业的开局者,与全国80多个地方政府建立合作。

  但对于这一外号,靳海涛不以为意,他甚至坦言自己没有“投资哲学”。在接受投中网的访谈时,他说干投资的,最多是个掌柜,得服务好“东家”。所以在他看来,做好LP的“账房先生”,远胜过研究“哲学”与“理念”。“忠于投资人,相信企业家”这是他提出的最鲜明的口号。

  在由投中信息、投中网主办的“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前夕,投中网首席执行官杨晓磊与这位“大掌柜”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对当下的创投环境、机构管理、人才观念等话题都进行了深入交流。

  其中不少观点都具有启发性。比如在他看来,政府的强力支持,促使中国创投行业在尚未真正触底的时候,就迎来了强烈反弹。但环境的剧烈变化,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永远是第二性的。第一性是机构的“自身矛盾”,不论是投资能力,还是服务能力,决定了它是否真正能够适应当下的生态环境。

  DPI当然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在当下环境中,仅仅依赖投资能力已经很难胜出。“募、投、管、退、招”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本领。

  靳海涛认为,中国创投事业的下一个黄金时代,一定会到来。他从四个方面讨论了黄金时代到来的标志:会有更理性、质量更高、规模更大的长期资本进入;会有更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会有更多元化的投资品种;投资机构会更加重视投后赋能。最后他总结说,“黄金时代一定会到来,新的黄金时代将比过去的黄金时代更伟大!”

  投中网:今年中国创投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民币基金未来还继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靳海涛:我们去年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说创投只能等,置之死地而后生,绝对能后生,这是我们从业人员一致的看法。去年就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高度重视创投,所以我们老说是赋予创投极高的政治定位,高频率出台支持政策,而且政策内容跟过去相比越来越接地气了。我的观点,我觉得相当一部分人也赞同我的观点——创投不是置于死地而后生了,而是尚未触底就要强烈反弹了。

  创投一开始就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国家说要重视这个事,把科技创新的发动机看的极为重要,那你的环境就变好了。所以政府的支持、国家的方针,对行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行业(之前)为什么不行了?行业下行主要是收益收窄了,原来有一些希望,这些希望全破灭了,你挣不到人家所期望的钱,还想社会资本大量的给你出资,谁还愿意干这事?你再有意义人家不愿意干。只能政府说这个事要干,我要动员政府能叫得动的资本去干,那就有子弹了。现在事实上你都知道,80%的钱是政府的。为什么说原来是寄希望于置于死地而后生,现在叫未到探底就开始强烈反弹了,我觉得这次中央的态度是最重要的一个支撑。

  投中网:过去两年,整个行业的数据回撤非常严重,23年情况已经很差了,24年比23年还要少。七成以上头部机构去年的投资是要少于前一年,今年这种竞争会不会又相对到更激烈?

  靳海涛:只要人多了,竞争就出来了,这很正常。还是那个观点:这个机会你没拿到,可能是你发现晚了,也可能是你不太重视,也许是你的竞争对手更强势、进入的更早,或者直接操盘的人给被投企业一个赋能的强大预期,就是这些原因,但都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自身的投资。

  我自身投资做的怎么样那是企业内部问题,不是外部。你内部组织好没有?你有没有子弹,子弹对你有什么要求?比如说现在要求返投,你对非返投地的重视程度肯定低,如果不完成返投人家不给你钱。像我们投资,首先考虑跟我们基金是不是适配,不适配的也不是不可以看,我也看,但是我就不会提一些要求,那些要求对企业可能是个负担。其他地方如果是返投地的我肯定优先去考量。团队的积极性怎么样,人员结构怎么样,那是自身的问题,跟别人没关,我没管理好我就做的慢或者做的质量不高,那是我们内部的问题,跟外边没啥关系。

  我认为一个机构不大可能为这个事忧心忡忡,只不过他讲起这个事来会有个宣泄感,你感觉这件事影响大局了。其实我认为不会。影响的是什么人呢?就没有太大知名度的小机构,它们可能想进一些好项目,但进不去。说明还是你自身的问题,你的品牌影响力不够,你赋能企业的能力不够,企业要的就是无形和有形价值,无形就是品牌价值,有形是实实在在围绕着产供销和资本运作(的帮助)。我们说服务4个方面,一是围绕产供销;二是规范运作,规范运作投行也可以给企业做;三是资本运作,你的资本运作是给人家策划,帮助人家的能力;四是叫解决疑难杂症,企业碰见疑难杂症,你有没有资源帮助把企业的疑难杂症问题给解决。

  所以我才说四个方面,围绕产供销,规范运作,资本运作,解决疑难杂症。但是你很难保证每一个投资经理都能面对企业讲出我能帮你什么,你投资能力达不到这个水平是投资经理的问题?还是内部的问题?还是你自己的问题?你的合伙人有没有这个能力?你的一把手,我们就说领袖级的有多大精力去做这个事?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太欣新材料科技

  投中网:我觉得这个话题特别好,如果投资机构当成一个企业的话,自身企业内部也有这些问题。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更好的投资人,还是一个更好的董事长或者更好的一把手,这两段职业经历里面是有变化的吗?

  靳海涛:这两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我认为小的机构你可能做投资家的色彩更重,大了以后,就是你刚才说的另外一个定位,你是这里边的领头人,两个不可缺少,在某个阶段你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些不同,比如深创投的时候和我现在比,可能投资家的色彩在逐渐淡化,你管的摊子太大,岁数也在一天天的增长,你说每个项目你要去看,要跟企业交流,甚至跟他谈游戏规则,甚至参与了尽调,那个精力如果占了太大成分的时候,公司的整体发展和其他的问题你怎么解决?

  现在叫募、投、管、退、招,你全得操心。以前也不用搞招商引资,现在招商引资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是LP的要求,你说你还在一线上去花太大的精力不大可能。但是我们始终说要尽我们的责任,所以每个项目的大预审都是我主持,投委会也是我主持,我要告诉所有的投委会委员关于项目的投资逻辑、关注问题和思考。如果你对项目了解不够你就讲不出来了,或者讲了也讲不对。

  当然我认为LP的参与决策是很重要的,这个是我的创新。开投委会的时候,我们那个屋子都坐得满满的太欣新材料科技,疫情之前都来,后来疫情以后搞线上的多了,那么多人有啥好处?

  第一,你随时看到我们的运营管理水平,投资经理的水平,风险控制的水平,每个项目都参加就看清楚了。

  第二,跟LP的关系更加密切,他老来跟你见面,线上虽然不如线下,也是要对话的。

  我们所有的基金到现在都是LP参与决策的,这跟其他基金不一样,我觉得在中国创投这方面我还是有贡献的。LP参与决策,那LP更容易信任你。每年假如说开两次合伙人会议,或者说一个季度写一个文字报告,跟人家参加会完全不一样。

  太欣新材料科技

  所以你要“讨好”LP是一个必然的动作,这是没有办法的,人家就是你的老板,我们是人家的账房先生。我们的智慧互联基金提出口号就是“忠于投资人,相信企业家”,你最多是个掌柜的,我一般说我是账房先生,其实是掌柜的,掌柜的不听东家的行吗?

  投中网:我们一直说VC赚的是非共识的钱,如果我们这个叫投委变大了,它会不会形成一个叫意见平均化,最后决策风险虽然变低了,但是不是赚钱难度就会更高?因为我们今天看很多真的给LP带来巨大回报的案子,往往是一些识的操作。

  靳海涛:从过去实践看,赚大钱都是有争议的钱,标的是高科技、高成长、高不确定性。你对不确定性是怎么判断的?是这个问题,如果众多的人参与,不确定性的东西多了就容易被否掉,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是我们大多数基金为啥(能这么做)?因为LP多,它的票分散了,对不确定性更看重。

  投中网: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无论是刚才这个结构导致的,还是最终对于价值判断本身导致的特别遗憾的错过了?

  靳海涛:这个东西遗憾都是从后边看前面的,你要问我什么遗憾,谈不上啥遗憾,因为我认为不可能所有的事你都抓住机会了,没有拿到机会可能你不知道,也可能你在当时那个时点判断的不对,或者说当时这个时点判断对了,但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变化,导致后来情况发生变化。

  我这一辈子主持了1000多个项目投资,有下了子弹的,还有没下子弹的、在讨论过程中就给毙了,也有一些是没通过的,或者我自己不看好,因为我有否决权,我赞同我就是一票,但是否决我也是一票。我认为这个市场太大了,你不能说留下哪一个遗憾,这真不好说。

  投中网:刚才咱们谈了一个说遗憾的话题,你觉得哪个比较能代表你的比较终极的投资哲学?

  靳海涛:也没有,谈不上,终极的哲学是什么我也不好说。这个东西就是说你在高科技、高成长、高不确定性当中去寻找你的投资机会。你要说我的理念就这个理念,投资经理可能每个人的想法又不一样。

  我就举明阳为例,明阳老板他是千元生意起家的,他有一个公司做高低压开关柜的,有一点稳定的利润,不太高,反正2000万左右。现在的明阳电器也上市了,他就想搞风电(风力发电)。我看好风力发电我就投了,我投的时点第一个样机都没出来,客户也没有,样机还在做的过程中,但是我认为他这个团队比较厉害,张传卫这个人挺厉害,我就积极推进,结果遇到了一个投资经理,这个投资经理可能是更理性一点,他就看他不行,他不喜欢,觉得不确定性太大。

  但是我还是喜欢,我就找了另外一个投资经理,这个投资经理比较浪漫,原来在南方证券也做过,他接着就推行这个事了,第一台样机还没有我们就投了。现在明阳就是风电里边最头部的企业,海上风电是全世界第一。

  我也跟投资经理这么说,我老说防范风险,风险怎么防范?风险规避不了,不可能一定按照你所期望的确定性实现。所以防范风险最好的办法,是跟被投企业和老板变成哥们,你要交际能力比较强。如果你跟他没有良好的关系,可能他有压力了,他最知道企业是啥样的,他可能想到最坏的结果了,但是先让靳总安全。

  投中网:去年有篇文章讲说创投行业人才出清,很多人陆陆续续离开这个市场,并且我们也看到美元基金的合伙人也有去大厂的。这个趋势你觉得它是一个长期趋势吗?第二个对新一代投资人们可能90后、00后,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吗?

  靳海涛:我认为现在机构你不能只看投资经理,就募、投、管、退、招每个人都得有。过去风险投资最早是要投资眼光,不考虑募资,就是投资眼光好不好,如果募资相对容易,或者人家给你募资好了你干活,眼光好投出高倍数的项目,其他你不管,忽视投后管理,我要追求个案的成功倍数,通过成功覆盖失败,我觉得那时候是ok的。

  现在不行了,收益收窄了,LP又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所以团队的成员最好是募投管退招全行,如果全行就是领袖。所以这个团队我的要求就是在募、投、管、退、招这些最重要的环节上你具备一种核心能力,这个核心能力有的是天分,有的是过去的积累,有的是这方面资源好,所以现在各种机构中后台的人员都在增加。

  过去投资经理是主力,现在投资经理已经不是主力部队了,主力部队是做其他事,其他事不做肯定不行,而且对人的要求不一样,你说招商引资的人跟投资经理要求能一样吗?投后管理的人跟投资经理也不一样,虽然投资经理一路管到底。那募资更是这样,很多投资做得不错让他募资,他说我根本募不了,我根本不知道找谁要钱,我也不知道怎么跟人谈,你就把钱摆在这,我就投资。但是你要做合伙人,你不综合考虑那不行。所以创投机构现在人员构成跟过去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也只能按这个去建设。

  第二,做这个行业要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工作经历不是创投,是你有实业的工作经历,你感性的认识就更强,你感觉很充分才能上升到理性。所以工作经验很重要,但是很多人现在不愿意在实业干,上来就干金融投资,这是个缺陷,最佳的一定是有工作经历的,哪怕你做工程师,当然你做企业管理人员更好。所以(有)老板经常说,说这个企业行不行,你们投资经理可能不一定看明白,但这个的我一看就明白了。根本没有这样工作经历的人,你要看明白就很困难,就容易犯错误,所以过去的工作经验这个很重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投资经理应该是老中青相结合,毛主席过去讲干部要老中青三结合,老的、中的、年轻的各有各的特长,全是老的不行,全是年轻的也不行,所以最佳的组合应该是老中青三结合。

  另外从德和才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应该选德才兼备,德是什么?就有责任心,你得有责任心,人的责任心其实差别挺大,各行各业都是这样。才就是悟性好,聪明,你看我们有的干了很多年的投资经理还是不行,有的人没干几年就变成优秀的投资经理。我觉得责任心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悟性,有的人就真的不适合干这个行业,这跟学历也没有关系,我们原来也有过读了4次博士后做投资经理,就是不行,招进来一看他就不适合干这个,这就是人才搭配的问题。

  至于说有创业的人后来干了这个事了,或者我们干这个事了又跑实业去了,这都是正常的。是人家的选择,各行各业都这样,但是它不构成主流,比如投资经理全变成过去创业的人,那不大可能。或者说投资经理的人都跑去创业了,也少。

  投中网:你如何定义什么叫成功的创投机构?回报、帮助企业家、产业贡献?你觉得过去20年算是中国创投发展至少前半段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未来还是中国创投的黄金时代吗?

  靳海涛:首先是财务回报,当然是IRR和DPI,没这个其他都没用。因为你这个钱是别人给的,你不给人创造财富,人家为什么会给你钱?这是最重要的。

  其次就是产业贡献,这个产业贡献可以弥补一些财务回报的不足,比如我财务回报并不太高,但是我产业贡献做的不错。这时候有一部分投资人还会信任,但有一部分可能就不太信任。

  这个产业贡献主要是什么标志?一个促进了产业龙头的发展,这个产业龙头是我投资给帮助起来的,市场也认可。第二就是投了社会影响力比较大的项目,特别是颠覆性的项目,那你对产业的贡献就大了,产业贡献大,即使你的财务回报不够,但我给人家那地方把他需要成长的企业给投出来了,又帮助了,我又招商引资给他把大项目招上了,政府也就喜欢你了。他说你再干我再给你钱,你拿不到社会资本,就拿政府的资本。

  过去了还会有新的,新的可能比现在更好,我还是对这个事有信心。原来说黄金到来更多的是鱼龙混杂。以后的更理性、更规范,质量更高,规模可能会更大。比如说我认为将来LP的构成,美国是各类险资和家族财富,还有养老基金,他们构成不管是直投还是通过母基金去投,反正都是这类人的钱。中国现在主要是政府,如果在一个黄金年代中国的资本构成应该是政府加各类金融资本、家族财富,鱼龙混杂的社会资本再进入不大可能了太欣新材料科技。

  金融资本的要求就是这样,而且它对回报的要求不是特别高。家族财富需要配置,流动性管理,我冒一些险的还是追求长期短期投资,它要结合平衡。中国其实家族财富越来越庞大,它过去都是自己(做),后来失败后,还是要交给专业人士管理。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家族财富管理机构随着二代转移(增加),一代人受过苦、比较抠门,受过苦的人说社会上人我都不能信任,我自己最厉害,我成功了我还不厉害吗?这其实是错误的。富二代不是这观念,更理性,他认为应该将家族财富交给专业人士管理,所以我认为中国未来家族财富其实不缺钱,缺的是信任你的家族财富管理机构,我觉得做VC/PE的一些人才,最后会变成家族财富管理的一些骨干。

  第二个其实募和退是最重要的,退主要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我认为有一天多层次资本市场每一个层次要分得比较清楚,各有特点,各个板块干各个板块的事。现在不是这样,在慢慢建设,我认为是有可能。

  国家现在也开始重视,你这个游戏规则得制定好,你得有规则,规则你要允许他实践中去探索,上面要支持,你不能过度考虑风险的问题。黄金时代到来多重资本上将有一种明显的变化,这个时候投资人有变化了,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变化,它是相辅相成的,你这个方面好了投资人结构就变好了,这是一样的。

  我觉得第三个可能是投资品种的多样化。第一个就是说从直投的角度来讲,就是从天使一直到定增全链条。比如我们从天使做到定增的都可以干,我管的钱多,有些机构我就负责某一段或者负责某两段,但总而言之就是根据个人的核心能力,根据LP希望你给它做成这种多元化的东西,干什么事的人都有。

  第二个就是母基金,其实你现在让我募第二个前海母基金我自己都没信心,母基金有缺陷,缺陷主要是双重收费,本来收益就收窄了,你还双重收费,谁愿意干?所以母基金也得发展,还得战胜各种困难。现在我们就希望有国家支持,让金融资本更多的是做母基金,其实母基金风险小,如果你再跟专业化的机构共同管理,可能母基金会起来。从创投现在的政治定位来看,良性循环必须有母基金,母基金是直投基金的主要资本来源,按照欧美的这样一个业态,必须是这样。

  第三个我已经反复呼吁了,而且我也给领导写了报告。就是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大规模设立S基金和接续基金,这个动作必须出来,这个动作出来了才能是真正谈得上耐心资本,现在整天谈耐心资本,基金延续时间很长,人家LP不干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不太可能,有什么利益驱动我去干这个事?不可能耐心。那你怎么办?基金必须有一个存续的时间,无限期是不可能的,违背人的基本认知,怎么办?通过S基金、接续基金接力,这样前赴后继。美国实际上跟这个有点像,我们如果这个方面起来了,这个市场不就好了吗。

  所以我今年也是下了很多功夫去拓展S基金,我现在跟政府谈,政府都愿意,我跟险资去谈,险资接受度也很高,如果险资你要干创投,是干盲池还是干S,他一定选S。但是它的困惑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你能不能判断底层资产,第二个是你的定价怎么定?定价定不好是不是会有人追责?你定便宜了还是定贵?当然定便宜好。这些是保险和政府关注的问题。

  政府另外还关注一个问题,政府关注招商引资,基金已经投入在那,我这本地不直投你怎么办?不直投跟我这有啥关系吗?我S基金就喊也配置一些直投,直投以你当地为主,我也可以做点并购,并购也围绕你当地上市公司展开并购。所以我认为S基金和接续基金要大规模设立,我个人认为会形成热潮。

  我觉得还有一个,投资机构需要更加重视投后赋能。其实早期说赋能,赋能不好就算了,但是现在创造奇迹,投爆款的可能性概率变低了,你投后赋能就变成你要提高成功率,减少失败,就变成你要投后赋能。

  太欣新材料科技

  这就是我对黄金时代的看法,过去你也可以说有黄金时代,但是我认为未来的黄金时代比过去的黄金时代更伟大,更有前途,这是我对这个行业的一个看法。灭不了,行业肯定灭不了。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