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00年前,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的高山杜鹃被英国植物猎人带入欧洲与当地花卉品种杂交培育,衍生出近万个园艺品种。自那时起,高山杜鹃这种只能见于中国境内中高山地的稀有花卉品种进入了更多人的花园,也成就了当今全球年销售额数十亿欧元的高山杜鹃产业。
“20多年前,中国的高山杜鹃原始种群,大部分仍只能在大山中生长,我国高山杜鹃产业还处在自然培育、自然采摘的粗放式生产阶段,产值不足欧洲的10%。”刘红梅回忆,也正是在那时,“名花归故里”的想法渐渐像杜鹃花种一样被刘红梅埋在心里,她下定决心,要改变中国名花“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状况。
1996年太欣新材料科技,刘红梅赴以色列求学,彼时的以色列,微滴灌技术已经全面普及,广泛应用于温室花卉种植和水肥一体化管理,那时的她便看到了机会。研究生毕业后,她成为精细化灌溉方式的推广者,回到家乡创办了园艺公司,并频繁与国际花卉品牌合作,多年的行业历练,让30岁出头的刘红梅成为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欧美花卉专家。
2003年,在一次商业考察中,刘红梅第一次来到了德国北部的苗圃产区,从高山杜鹃公园到百年德国企业哈合曼苗圃,在异国他乡,她第一次看到有着中国基因的高山杜鹃开得如此壮观。
曾经的知识告诉刘红梅,高山杜鹃形成商业应用很难成功,因此她也一直苦于补齐此前国内的高山杜鹃市场短板,直到高度商业化的德国高山杜鹃产业出现在眼前,一个念头在她心中愈发强烈:“这么好看的杜鹃,应该回到中国大地上。”
2010年,正值国际花卉市场波动,刘红梅选择激流勇进,在德国先后并购两个农场,接手其高山杜鹃全产业链及欧洲销售网络。她直言,此次并购为“名花归故里”的构想带来了历史性转机,她掌握了欧洲高山杜鹃育种、种苗组培等全套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同时,拥有了容纳近千个高山杜鹃品种的完整花卉基因库,在外漂泊百年的中国名花,归乡之路渐渐清晰。
从学习技术到自主研发,从进口种苗到打通全链,在这与杜鹃花打交道的20多年时间里,刘红梅交过的“学费”并不少。她回忆道:“一批批进苗,一批批失败,花期时早时晚,有时开了花却不成形,品种特性差异也很大,我们在摸索中渐渐认定,高山杜鹃与合适的气候是深度‘绑定’的。”
20余年间,刘红梅对高山杜鹃生产布局和应用测试的足迹遍布全国,先后在山东、宁夏、重庆、四川、云南、浙江等省份的10多个与高山杜鹃原生环境相似的地区进行过试种,她时常开玩笑说:“接我们自己的花回家,要先四处串串门。”
名花回归之旅几经辗转,终于在2021年,刘红梅带着她的团队与杜鹃来到了织金——最接近野生高山杜鹃原生环境的地区之一。“这里夏季冷凉,冬季湿润,非常适合高山杜鹃生长,其年生长量还要高于德国核心地区。”
如今,织金县三甲街道高山杜鹃产业园已初具规模,成为国内高山杜鹃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园区目前已经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山杜鹃基因库与全球知名研发专家团队,实现了高山杜鹃盆花标准化生产,每年从元旦到6月都有精品花卉供应市场,产品在高端年宵花市场占有50%以上的份额。
科技赋能为种植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活力,2024年,公司已经实现了对所有高山杜鹃资源的离体保存,并在其中筛选出了百余种适合国内气候条件和国人审美需求的高山杜鹃品种,针对年宵花市场作出精准定位,太欣新材料科技从花色、花形上进行重点选育。
今年1月,刘红梅特地帮这些花大色艳、花序饱满、花期较长的归国名花重新“拾回”了寓意美好的国风花名,“贵妃”“福宁”“中国红”等产品一经亮相贵州省2025年新春林产品展销会,便受到消费者的追捧,部分大客户当场达成长期合作意向。
1月22日,刘红梅(右一)在“2025北京家庭园艺嘉年华高山杜鹃进北京专场推介会”上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高山杜鹃回归故里,科学培育“点染芳泽”。生于高山,一路盛放的中国名花在20余年的精心呵护下,“朋友圈”越来越大,当下,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科研单位、企业来到织金“寻花径、问花路”,加入高山杜鹃的研究与生产推广中。
2月19日,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三农专题“乡村振兴 一起同行”活动中,从织金走出的高山杜鹃成为焦点。
活动当天,公司受邀共同打造“拥有一座花园”等精品项目,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花卉协会也积极推广高山杜鹃并与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作为当天的场地布置用花,公司提供的高山杜鹃受到许多嘉宾学者的关注,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当场表达出到产业园实地考察的意愿。
2月19日,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三农专题“乡村振兴 一起同行”活动中,贵州云上杜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高山杜鹃产品成为活动现场布置用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刘红梅自然是非常欢迎的,在新品种开发、新场景应用的未来需求下,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奋进新程上,她更希望通过高山杜鹃吸引更多人来到毕节,并借此向人们传递“诗意生活”的观念。
“我不仅想把名花产业留在毕节,更想把花一样的生活态度留在毕节。”刘红梅说,产业园里的员工,如果喜欢管护出的某一盆花,就会让他免费领养,因为爱花的人也会热爱生活。
刘红梅介绍,自2021年产业园生产以来,每年用工高峰期,都会有50余人同时在花田里忙碌。这4年间,让刘红梅高兴的不只是越来越高的效益数字,更是村民们越来越爽朗的笑声。
今年56岁的三甲街道居民左达平,从项目落地起就在园区中兼职做花苗管护工作,现在不仅是业务骨干,还是半个园区引导员,每当有人来访时就会热情地接待他们。
春节后返工那几天,左达平提着家里做好的腊肉来到产业园和同事们分享。刘红梅回忆道,那一天,左达平特地带着存折来拜访她,那是一张专门为了这份工作而开户的工资存折,上面清楚地记录着按时到账的每一笔收入。
左达平拉过刘红梅的手,指着存折上的数字:“就今年,这里就要变成六位数了!”
刘红梅说,那一刻,眼前这张淳朴的笑脸让她很受触动,而4年前那个面试时不善言辞的左达平,太欣新材料科技她早就已经有些记不清模样了。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座花园’,这不意味着要有多少株花,而在于内心丰盈的状态,当人们做的事有了意义,即使只有一朵花,也可以成为一座花园。”刘红梅说,自己因花与毕节结缘,能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让她也“拥有了一座花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太欣新材料科技,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